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游游戏账号怎么转移到苹果手机玩 > 新闻动态 > 【备课札记】卢梭为何要写作《怜悯是人的天性》?——文章的由来、结构及主要观点
【备课札记】卢梭为何要写作《怜悯是人的天性》?——文章的由来、结构及主要观点
发布日期:2025-04-12 15:33 点击次数:70
图片
一篇文章的写作,总有它的针对性,了解了作者是就什么问题来发表什么观点之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比较容易。西方哲学论述的问题比较抽象,在不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和基本观点的情况下,贸然进入文本的海洋,很容易感到迷茫与怅惘,辨不清方向,理不清思路,读不懂的内容。如果文本自身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这个问题还容易一些;但像《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类节选的文本,假如我们不知其从何而起,又不知其止于何方,单凭学生有限的知识储备,有限的阅读能力,有限的学习时间,读懂这篇课文,恐怕很难。所以,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篇文章为何所写?有哪些基本观点?或许对我们理解它不无裨益。一、论文的由来《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自卢梭的一篇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1750年,卢梭的获奖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一发表,便引发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大论战。1752年4月,他在为回答一个名叫夏尔·波尔德对他的批评而写的文章的结尾说他对论战已“感到厌倦,决定从此搁笔,不再为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执笔撰文”。然而,使卢梭感到惊异的是,正当围绕着《论科学与艺术》的论战开始平息之际,这个夏尔·波尔德于1753年9月又发表了一本题为《再论科学与艺术带来的好处》的小册子,猛烈攻击卢梭。这一次,卢梭决定改变战术,不与论敌一个一个地打笔仗,而要把他的论点加以整理,做一个全面的陈述和总的答复,因为他发现,在与论敌笔战的过程中,他的思路愈来愈开阔,触及的问题远远超过了科学与艺术的范围。于是,他写信告诉他的朋友克雷基夫人说:他将不再理睬波尔德,而要“另寻机会”详细阐发他的思想。真是天遂人愿,这个机会不久就到来了。1753年11月,第戎科学院在《法兰西信使报》上刊登了一则有奖征文启事。启事的全文如下:1753年的精神奖是一枚价值三十皮斯托尔的金质奖章。征文的题目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这一现象是否为自然法所容许?谁能最好地解答这个问题,谁就将获得这枚奖章。文章可以用法文写,也可以用拉丁文写;文章的长度,以宣读起来不超过三刻钟为限。文章可免费邮寄,在4月1日征文截止日期前寄交第戎老市街科学院秘书佩蒂先生收。卢梭看到这则征文启事提出的题目,又惊又喜。他当时的心情,在他的《忏悔录》中记述甚详: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我在林中寻找,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笔疾书,描述当初真正的史实。我要驳斥人们胡言乱语的谎言;我要如实展现人原本的天性,充分揭露使人的天性大变其样的时代和事物演变的过程……以便使人们看到在所谓人的完善化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的真正原因。我的灵魂被这种高洁的沉思所振奋,竟至上升到了神明的境界。……这样沉思的结果,遂产生了《论不平等》这篇论文。关于这篇论文评选的结果,卢梭在《忏悔录》中是这样写的:我早就料到它不会赢得奖品,因为我知道各个科学院的奖品不是为按照我这样的文笔和内容写的论文设置的。事情果然不出卢梭的预料。第戎科学院对参赛论文评选的结果,把奖章发给了一个名叫塔贝尔的神甫。塔贝尔神甫用圣保罗说的“世上的一切都出自上帝的安排”这句话作为他的论文的篇首题词。从这个题词出发,他认为“不平等”这个现象是出自上天的意志,是对人的罪恶和欲念的一种惩罚。卢梭的论文落选的原因,表面上是说他的文章写得太长,“宣读起来超过了规定的三刻钟的时间限制,”但真正的原因,是那些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院士们觉得他的文章具有很大的颠覆性,所以没有投他的票。二、论文的结构卢梭的这篇论文,谋篇布局独具匠心。正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描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原始人的幸福生活,第二部分追述他们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失去的。他开门见山,序言的头一句话就指出了他这篇论文的针对性。他说:“在我看来,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但是是我们掌握得最少的,是关于人的知识。”造成这种“掌握得最少”的原因,不是在这方面著书立说的人少,而是尽管有许多人发表了关于研究人的著作,但都没有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出现“不平等”这一现象的根由。他认为,如果人们想发现这一现象的起因,入手的办法应当是先了解社会契约产生之前的原始人是什么样子:要有正确的社会学,就必须先要有正确的人类学,就必须对自然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的第一部分,是卢梭关于“原始人”的性格——即“(人类)天性”——“是什么样子”的论述。三、论文的主要观点卢梭认为要想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出现“不平等”这一现象的根由就要先了解社会契约产生之前的原始人是什么样子,尤其是他的天性为何。那么,人的天性是善还是恶呢?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英国的霍布斯认为人的天性是邪恶的,无止无休地和他的同类进行斗争,经常处于“战争状态”,以致必须建立一种“社会秩序”才能保住人类不至于灭亡。卢梭认为霍布斯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说“人天生是善良的”。有些人觉得卢梭的这一论断令人好笑。不过,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它的意思。说他是“善良的”,并不等于说他是“有道德的”,因为“道德”有一个伦理标准,因此也就有一个社会标准。说人是善良的,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是温和的、不好斗的。“野蛮人一吃饱了肚子,就和大自然相安无事,对他的同类也十分友好。”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到处都可找到食物,他为什么要去和同类你争我抢,互相打斗呢?他没有贪心,没有个人财产观念。千百万年前的原始人只有两种感情:一种是自爱心,即爱他自己,这是一种为保持自己生存的本能;另一种是怜悯心,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同类遭受痛苦,这种表现,我们在某些动物中也是可以看到的。这就是课文中的基本观点。图片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在河北、河南、重庆、广东各地举办线下讲座数十场。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100,000 次。连续四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二十余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